|
|
收藏热还需冷思考 中国艺术品市场全景扫描 |
编辑时间:2008-02-04 22:46:17 阅 读:1956 |
11年前,傅抱石的《丽人行》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,以1078万元成交,成为中国艺术品首次突破千万元的纪录。一时,坊间轰动。
今天,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文物与艺术品价格早已令人目不暇接。
在大陆,陆俨少《杜甫诗意册页》以6930万元成交,改写了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世界纪录。在伦敦,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以21759万元人民币成交,为中国艺术品拍卖的第一高价。在纽约,中国当代艺术一鸣惊人,成交纪录几与西方艺术界同龄段人士难分伯仲。
古语云:乱世黄金,盛世典藏。短短10余年间,中国已经成为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发达国家,7000万人的收藏大军、艺术和财富的空前结合,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盛世收藏的美好未来,看到文物与艺术品市场背后中国文化和经济的繁荣景象。
——编者
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
俗语云:“盛世收藏乱世金。”近年来,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化的丰富繁荣,日益富裕起来的广大人民群众,对文物与艺术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,各类收藏活动空前活跃,收藏的门类包罗万象,玉器、陶瓷、书画、油画、雕塑、版画、邮品、钱币、古籍、钟表、青铜器、文房四宝,还有廉价的烟标、火花……可谓应有尽有。
据不完全统计,我国文物与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达7000万人,占全国总人口的6%。
国家经济景况的“晴雨表”
“每个星期日的清晨,北京有两处人潮汹涌:一处是在天安门前抬头看升国旗的人,另一处是在潘家园旧货市场低头寻宝的人。”有人开玩笑。
淘宝的景观在全国许多地方比比皆是。
“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收藏热潮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。”中国美术馆研究员、美术评论家陈履生感慨。他认为这股热潮以4个“史无前例”为标志:参与的人数史无前例,投入的资金数量史无前例,社会资金流入的密度史无前例,收藏从传统把玩到现代投资的文化习惯的改变史无前例。
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公布,截至2005年12月,我国涉及艺术品的拍卖行业有160余家,艺术品年成交额150亿元;2006年,年成交额达146亿元人民币。
短短10余年间,中国已经成为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发达国家,艺术和财富的空前结合无疑给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注射了一支兴奋剂,让越来越多的人们看到文物与艺术品收藏的美好未来。
“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火爆是与我们综合国力的提高、百姓的富裕程度息息相关的。”中央美术学院教授、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说,“很难想象一个既无闲钱也无闲心的人会热衷艺术收藏。”
文物与艺术品市场是最能直接体现经济景况的“晴雨表”。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收入达到一定标准,人们有充分的剩余财富的时候,文物与艺术品市场才会兴旺稳定地发展。有资料表明,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美元时,才有可能形成艺术品收藏兴趣。
|
|
|
|
|